影像记录丨盐碱地上麦收记
影像记录丨盐碱地上麦收记
影像记录丨盐碱地上麦收记
6月5日,测产组专家对刘玉锁(右一)家旱碱(jiǎn)麦田进行实打实收测产(shōucèchǎn)。
麦浪翻滚,一片金黄。6月5日(rì)下午,一台联合收割机轰鸣着驶入黄骅市旧城镇(chéngzhèn)后仙庄村农民刘玉锁的旱碱麦田。
6月6日,刘玉锁(中(zhōng))与村民在面花工坊制作面花。
“盼了多少天,我家的旱碱麦丰收啦!”今年(jīnnián)65岁的刘玉锁,站在地(dì)头上早已笑得合不拢嘴。
6月6日,刘玉锁(左)在农田四情监测站与工作人员交流(jiāoliú)。
“旱了收蚂蚱,涝了收蛤蟆,不(bù)旱不涝收碱嘎巴。”地处渤海之滨的黄骅,土壤盐碱(yánjiǎn)化程度高,有大片的中低产田和盐碱荒地。这句顺口溜,曾经(céngjīng)是当地农业劳作的真实写照(zhēnshíxiězhào)。“过去种麦子,赶上年景不好,连麦种钱都收不回来。”刘玉锁的麦收记忆里曾不乏苦涩。
6月5日(rì),刘玉锁在运粮车上收获旱碱麦。
6月5日,联合收割机在刘玉锁家的旱碱麦田(màitián)作业。
以种适地,才能打好(hǎo)丰产基础。近年来,在持续改良盐碱地土壤的(de)同时,黄骅市与沧州市农林科学院、中捷农业技术推广(jìshùtuīguǎng)中心等多家科研院所合作,共同推进旱碱麦的育种工作(gōngzuò),持续推动品种的改良与更新。刘玉锁家的25亩旱碱麦,全部种(quánbùzhǒng)上了耐盐碱、耐干旱、产量高的“捷麦19”新品种。而就在他家麦田的不远处,新建起了农田四情监测站。“过去种田(zhòngtián)靠经验,现在种田看(kàn)数据。”刘玉锁说,根据小麦生长周期的不同特点,利用这些设备,能对(duì)虫情、苗情、土壤墒情等进行识别监测,经大数据分析(shùjùfēnxī)后,为小麦施肥、灌溉、虫害防治提供科学指导。
6月5日(rì),刘玉锁手搓麦粒估算收成。
烈日下,联合收割机在旱碱(hànjiǎn)麦田(màitián)里穿梭,一株株颗粒饱满的麦穗被卷进脱粒箱,一股股“金色的溪流”从出粮口喷涌而出。近6亩的地块刚收获完,忙前忙后的刘玉锁就向由中国科学院等单位专家组成的测产组兴奋(xīngfèn)地招起了手。经实打实收测产,亩产(mǔchǎn)405公斤。
6月5日,刘玉锁在(zài)晾晒刚刚收获的旱碱麦。
“种了(le)30多年小麦,这是收成最好的一年(yīnián)。”刘玉锁(liúyùsuǒ)手捧麦粒告诉记者,今年,全村共(gòng)种植旱碱麦4800亩。从选育良种到改善土壤,再到优化种植方式,科学种田让盐碱地一步步变成了新粮仓。村里还建起了面花工坊,积极发展旱碱麦深加工,产品通过电商(diànshāng)平台销往全国各地。随着新麦上市,相信销量能再上一个台阶,丰产增收路会越走越宽广(kuānguǎng)。
文/河北日报记者(jìzhě) 戴绍志 史晟全
图/河北(héběi)日报记者 史晟全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zuìxīn)新闻。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你 发表评论: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