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正文

庆阳市开展“美丽中国我先行”暨“六五环境日”主题宣传活动

体育正文 96 0

庆阳市开展“美丽中国我先行”暨“六五环境日”主题宣传活动

庆阳市开展“美丽中国我先行”暨“六五环境日”主题宣传活动

六月的西北荒漠,一条“银色水脉”正穿越戈壁——景泰川电力(diànlì)提灌工程二期提质增效(zēngxiào)项目现场,黄河水经13级泵站接力攀升400余米,向260公里(gōnglǐ)外的民勤绿洲奔涌(bēnyǒng)而去。这项横跨甘蒙的“绿色工程”,正以科技赋能的治水实践(shíjiàn),讲述西北荒漠中的生态修复故事。6月4日,“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2025年全国重点网络媒体甘肃生态环保行”主题采访活动走进这里展开(zhǎnkāi)采访。 在景泰县(jǐngtàixiàn)五佛乡,景电二期总干一泵站机组轰鸣作响(zuòxiǎng)。这座运行近40年的(de)“中华之最(zuì)”工程(gōngchéng),曾因设备老化面临输水能力不足(bùzú)难题。2024年,随着7.63亿元提质增效工程竣工,116.78公里(gōnglǐ)渠道完成防渗改造,137座建筑物升级,其中71.5%为渡槽、隧洞等核心设施。改造后,民调渠最大流量从6.3立方米/秒提升至7.0立方米/秒,年增供水能力超2000万立方米,直接改善65万亩农田灌溉,为30万人口筑牢(zhùláo)粮食安全底线。更关键的是,工程串联起百万亩灌区与(yǔ)10余万亩三北防护林,形成阻截腾格里沙漠南侵的“绿色防线”,成为拱卫兰州的生态屏障。 在被两大沙漠合围(héwéi)的民勤县(mínqínxiàn),景电工程正创造“人进沙退”的生态逆转。自2001年启动调水以来,累计16.9亿立方米黄河水经干渠注入蔡旗断面,让干涸50年的青土湖重现127平方公里湿地,植被覆盖率(fùgàilǜ)提升,区域风速(fēngsù)降低,有效遏制两大沙漠合拢趋势。 景电工程引黄河水润泽景泰(jǐngtài)川。新甘肃(gānsù)•甘肃法治报记者 李维琴 摄 “这不是简单的灌溉工程,而是给生态‘输血’的生命线。”景电水资源利用中心总干(zǒnggàn)一泵站站长牛斌介绍,通过精准生态补水(bǔshuǐ),民勤绿洲地下水位止跌回升,沙化(shāhuà)土地年均缩减,实现从“荒漠扩张”到“绿洲巩固(gǒnggù)”的跨越。 在景电调度中心,巨型屏幕(píngmù)实时跳动着渠道流量、泵站负荷等数据(shùjù)。工作人员轻点鼠标,即可远程操控百公里外的(de)智能闸门,配水响应时间从“小时级”压缩至“分钟级”。 “过去靠脚量水,现在靠‘云(yún)’管水。”调度员展示(zhǎnshì)着智慧水网系统,43座泵站、50条高压线路、8个灌区的实时数据一目了然,科技正让传统水利工程蜕变(tuìbiàn)为精准高效的“生态调节器”。 暮色中,光伏板与泵站灯光交相辉映,这(zhè)条横跨甘蒙(gānméng)的“生态水廊”,每年可减少民勤区域沙尘天气15至20天,固碳释氧能力相当(dāng)于新增30万亩林地。正如四川记者(jìzhě)晏瓅所见:“当黄河水跨越沙漠滋养绿洲,这不仅是工程奇迹,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 这项“用科技激活水脉,以绿水重构生态”的(de)实践,正为西北干旱区生态治理提供样本,在荒漠戈壁上筑起一道坚实(jiānshí)的绿色长城。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李维琴(lǐwéiqín))
庆阳市开展“美丽中国我先行”暨“六五环境日”主题宣传活动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