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堑变通途:鸡鸣三省大桥通车五载 改变40余万民众生活
天堑变通途:鸡鸣三省大桥通车五载 改变40余万民众生活
天堑变通途:鸡鸣三省大桥通车五载 改变40余万民众生活
在果哈河与渭河交汇成赤水河的“Y”形(xíng)大峡谷处,水流(shuǐliú)湍急,崖壁险峻,鸡鸣三省大桥坐落于此,连接着四川省叙永县水潦彝族乡赤水河村和云南省镇雄县坡头镇德隆村,宛如一条(yītiáo)巨龙横卧在峡谷之上。
2020年1月21日(rì),位于川滇黔三省交界处的(de)鸡鸣三省大桥正式建成通车,改变了叙永县、镇雄县(zhènxióngxiàn)两个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隔河相望不(bù)相连的历史(lìshǐ)。大桥建成后,彻底改变了当地汉、彝、苗族等群众的出行方式,成为名副其实的“连心桥”“致富桥”,直接受益人口达40余万人。
川滇黔三省交界处被(bèi)称为“鸡鸣三省”,意思是村子里的(de)鸡叫起来,三省临近的村庄都能听见。果哈河(guǒhāhé)和渭河相汇于此,形成赤水河,三省分居于悬崖的三侧,历史上此地一直是地理死角(sǐjiǎo),交通闭塞,来往极度困难。
在赤水河边长大的杨梅(yángméi),从小听着“鸡鸣三省(sānshěng),行路难上天”的感叹,深知交通不便之苦。过去,川滇黔三省交界的赤水河两岸民众往来需翻山越岭。“我们到云南坡头(pōtóu)镇赶集,要天不亮(tiānbùliàng)出门,走4小时山路。”杨梅回忆说。
婚后居住在水(shuǐ)潦彝族乡的熊芳,娘家在云南省坡头镇。“2015年春节,我与我的丈夫处于热恋期。当时(dāngshí)还没有这座大桥,我们每次见面,路上都要花上几个(jǐgè)小时。”熊芳说,“当时我心里就在想:要是能修一座桥就好了(le)。”
熊芳的心愿也(yě)是(shì)当地许多人共同(gòngtóng)的心愿。鸡鸣三省大桥的建设提议起于1982年,由当时叙永籍(jí)全国人大代表杨美芬提出。但由于当地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并且受制于彼时的桥梁建设技术水平,大桥规划和建设没有实质性进展。
近年来,四川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把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纳入(nàrù)全省发展(fāzhǎn)战略整体(zhěngtǐ)谋划。2016年,鸡鸣三省(sānshěng)大桥纳入渡改桥推进项目落地建设,同年7月3日,鸡鸣三省大桥正式开工。
历时约3年半,鸡鸣三省大桥建成通车。这座大桥是全国第八座悬臂浇筑法(fǎ)建设桥梁,桥长286.4米,桥梁主跨为(wèi)180米钢筋混凝土上承式拱桥,桥梁宽度为11.5米,双向两车道(chēdào)。
鸡鸣三省大桥不仅是交通(jiāotōng)跨越,更是推动(tuīdòng)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shíjiàn)。大桥通车后,两县的行车时间缩短至1分钟,交通的改善带来(dàilái)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农产品运输成本降低60%,物流车直接开到果园,甜橙、冰脆李等农产品不再滞销。
今年,杨梅家30%的甜橙通过(tōngguò)直播卖到全国各地,她还参加了(le)(le)电商培训班,学会了直播带货,介绍彝家腊肉和甜橙。大桥还吸引了众多游客,杨梅家的老房子也改造成了民宿,旺季天天(tiāntiān)客满,收入翻了几番。
熊芳感慨说:“曾经(céngjīng)几个小时的跋山涉水,变成了(le)(le)几分钟的车程;曾经闭塞的村庄,变成了网红打卡地;曾经只能(néng)外出打工的我,现在也能在家里做点小生意,带好我自己的孩子,这些转变,都得益于鸡鸣三省大桥的修建。”
(中国日报四川记者站 赵俊峰 彭超(péngchāo))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你 发表评论:
欢迎